□王人平
  說到這個主題,首先讓我想到的是臺灣作家龍應台《目送》中的一段話,她說:“我慢慢地、慢慢地瞭解到,所謂父母子女一場,只不過是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。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,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,不用追。”
  談到目送孩子背影的遠去,為人父母的,總不免有一份不舍和無奈。
  那我們把時鐘回撥,穿越回孩子誕生的那一刻。那時,我們對孩子的期待是那麼簡單,無非就是健康、平安、快樂。記得孩子剛出生,被護士抱出產房時,我們要先看他的五官、四肢是不是健全,長了幾個手指頭。對,就這麼簡單,僅僅希望他是健康的,正常的,就好。
  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,我們開始擔心,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個頭比人矮、說話比人晚、成績比人差、特長比人少,不知不覺中,我們嘴裡多了一個“別人家的孩子”,多了一條起跑線,我們開始忙著看別人教育自己的孩子,或教育自己的孩子給別人看。
  於是,期待越來越多,苛責和失望也越來越多,愛變成了控制。我們太想控制孩子了,但從沒有想過從孩子身上學些什麼。有人說,好女人是一所學校。我倒是認為,說孩子是一所學校更為恰當,而在孩子前面是不用加上“好”字的。
  孩子的降臨,幫我們重新找回了生命的原點,給了我們一次珍貴的尋找自己、完善自己的機會。這個過程,在我看來,就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。而孩子的成長,又促使我們不斷地學習、思考,增長智慧,逐漸告別昨日的軟弱和偏執,超越自身的局限和困境。
  如果真如孩子降生時我們的初心,只要孩子做個普通人,健康、平安、快樂就好,那還用得著什麼“贏在起跑線”,不停地和別人比嗎?世上原本是有路的,走的人多了,反倒是沒路了。天天逼著孩子贏在起跑線,不僅毀掉了孩子的現在,也讓孩子失去未來。
  可以說,一個成人那份源自內心深處的大愛、慈悲、憐憫,都是需要孩子去喚醒的。而無論是在智力品質方面孩子所表現出的好奇心、想象力,還是在心靈品質方面孩子所體現出的真誠、率性,都是成人所力不能及的。
  孩子是成就父母,幫助父母成長最好的學校。所以說,從生命的誕生來看,是父母造就了孩子,而從角色形成和自身的成長來看,則是孩子成就了父母,幫助我們不斷地完成自我救贖,自我超越。父母和孩子在相互的造就中,實現了有血親關係的兩代人的各自的超越。正所謂,育兒即是育己,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,也是我們自己的時光。(來源:新浪博客)
  (原標題:父母和子女,誰來成就誰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nqtfzfn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